联系热线:400-123-4657

首页 > 产业化 > 产业化企业

运动筑梦:体育为特殊儿童点亮成长之路

产业化企业 2025-10-19

  当自闭症儿童在跳绳游戏中第一次主动与同伴击掌,当听障孩子通过手语配合完成一场篮球比赛,当脑瘫患儿借助辅助器械迈出跑步的第一步 —— 体育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,为特殊儿童推开一扇通往成长的大门。对于患有自闭症、听障、脑瘫等障碍的儿童而言,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,更是他们感知世界、表达自我、融入集体的重要桥梁。从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到适应性的竞技活动,体育正帮助特殊儿童突破身体与心理的局限,在汗水中收获自信,在协作中学会沟通,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星光。

  许多特殊儿童因生理障碍面临运动能力不足的问题,而科学的体育训练能针对性改善他们的身体机能,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身体、提升自理能力,为生活打下基础。

  在上海某特殊教育学校,针对脑瘫患儿的 “运动康复课程” 已开展五年。课程中,老师会根据患儿的脑瘫类型(如痉挛型、共济失调型)设计训练内容: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,通过拉伸操、平衡球训练缓解肌肉紧张,提升肢体协调性;对于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,则通过抛接球、障碍走等游戏锻炼平衡能力与反应速度。10 岁的脑瘫患儿小宇,刚入学时无法独立行走,双手也难以抓握物品。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,他不仅能扶着扶手上下楼梯,还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跳绳动作。“以前小宇连自己吃饭都困难,现在能帮我递东西了,看到他的进步,我特别欣慰。” 小宇的妈妈哽咽着说。该校数据显示,参与运动康复课程的特殊儿童中,83% 的患儿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改善,其中 65% 的患儿自理能力提升,如独立穿衣、吃饭等。

 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感统失调问题,体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自闭症儿童常存在触觉敏感、前庭觉失调等问题,表现为害怕接触陌生人、容易晕车晕船、难以保持平衡。广州某自闭症康复中心开设的 “感统体育课程”,通过滑梯、秋千、平衡木等器材,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触觉、前庭觉刺激。8 岁的自闭症儿童小星,曾因触觉敏感拒绝他人触碰,甚至不愿穿新衣服。在课程中,老师通过让他玩沙子、抱毛绒玩具、参与集体按摩游戏,逐渐降低他的触觉敏感度;同时,通过秋千荡摆、平衡木行走等训练,改善他的前庭觉失调。半年后,小星不仅愿意与老师、同学牵手,还能独立乘坐公交车,“以前带他出门像打仗一样,现在他能自己抓着扶手站好,还会主动和司机说‘谢谢’。” 小星的爸爸说。

  特殊儿童往往因身体或沟通障碍产生自卑心理,甚至拒绝与外界交流。而体育活动中,每一次小小的突破 —— 如完成一次投篮、跳过一根绳子、跑完一段距离,都能成为他们建立自信的 “基石”,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。

  在北京某听障儿童康复中心,“篮球兴趣班” 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。由于听不见声音,听障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沟通战术,只能依靠手势、眼神交流。训练中,老师会教孩子们用特定手势表示 “传球”“投篮”“防守”,还会通过慢动作示范纠正他们的投篮姿势。12 岁的听障女孩小妍,刚加入兴趣班时因害怕犯错不敢接球,总是躲在队伍最后。一次训练中,老师特意将球传给她,鼓励她尝试投篮。虽然球没进,但队友们都用手语为她鼓掌。从那以后,小妍逐渐变得勇敢,不仅主动参与传球,还在一次班级比赛中投进关键一球。“小妍以前特别内向,现在会主动用手语和同学分享打球的技巧,脸上的笑容也多了。” 班主任说。对于听障儿童而言,篮球不仅是运动,更是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 —— 每一次精准传球、每一次成功投篮,都是他们向世界证明 “我能行” 的宣言。

 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,体育活动中的 “即时反馈” 能快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。在杭州某智力障碍学校,老师会为孩子们设计简单的体育游戏,如 “运球绕桩”“沙包投准”,并设置明确的奖励机制:完成任务就能获得贴纸,集满 10 张贴纸可兑换小礼品。9 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小浩,曾因学习能力不足产生自卑,不愿参与任何活动。在 “沙包投准” 游戏中,当他第一次将沙包投进筐里,老师立即给他贴上贴纸,并拥抱了他。从那以后,小浩每天都盼着上体育课,如今他不仅能准确投中沙包,还能帮助其他同学调整投掷姿势。“小浩现在会主动说‘我来帮你’,这种自信的表达,以前我想都不敢想。” 老师欣慰地说。

  特殊儿童往往因沟通障碍难以融入集体,而体育活动中的协作需求,能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学会沟通、理解他人,逐渐打开社交的 “心门”。

  在深圳某融合教育学校(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同班就读),“混合体育小组” 活动已成为促进两类儿童融合的重要方式。活动中,老师会将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分成小组,共同完成体育任务,如 “两人三足”“接力运球”“集体跳绳”。在 “两人三足” 游戏中,普通儿童需要放慢脚步,配合特殊儿童的节奏;特殊儿童则需要学会倾听普通儿童的指令,如 “左、右、左”。11 岁的普通儿童小诺,曾因不了解自闭症儿童小远的行为习惯,不愿与他组队。在一次 “接力运球” 游戏中,小远因紧张将球掉在地上,急得快要哭了。小诺主动捡起球,对他说:“没关系,我们慢慢来,我喊‘1、2、3’,我们一起跑。” 在小诺的鼓励下,小远顺利完成了接力。此后,两人成为好朋友,小诺还会在课后教小远画画,小远则会和小诺分享自己的玩具。“以前我觉得小远很奇怪,现在知道他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,和他在一起很开心。” 小诺说。该校数据显示,参与 “混合体育小组” 的儿童中,90% 的普通儿童表示 “愿意和特殊儿童做朋友”,85% 的特殊儿童社交频率提升,如主动与同学打招呼、参与集体游戏等。

  针对听障儿童的 “手语体育比赛”,则为他们提供了专属的社交舞台。在全国听障儿童篮球比赛中,来自全国各地的听障儿童组队参赛,他们通过手语交流战术,在赛场上互相传球、掩护、配合。比赛间隙,孩子们会用手语分享训练心得,交换联系方式,甚至约定赛后一起游玩。13 岁的听障男孩小阳,通过比赛认识了来自武汉的听障男孩小宇,两人因都喜欢篮球成为笔友,经常通过手语视频分享打球技巧。“以前我觉得自己很孤单,现在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感觉自己不再是‘异类’。” 小阳用手语比划着说。体育比赛不仅让听障儿童感受到竞技的快乐,更让他们找到了 “同类”,在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中,建立起牢固的友谊。

  要让体育持续赋能特殊儿童,需要从课程设置、师资培养、社会参与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,解决 “课程不专业”“师资不足”“资源匮乏” 等问题。

  在课程设置方面,应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将体育康复纳入必修课程,并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制定差异化课程标准。例如,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课程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感统课程、针对听障儿童的适应性竞技课程等,确保每个特殊儿童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体育教育。同时,鼓励普通学校在体育课程中融入 “融合教育” 理念,设计适合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,促进两类儿童的融合。

  在师资培养方面,应加强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。在师范院校开设 “特殊体育教育” 专业,培养兼具体育技能与特殊教育知识的复合型教师;同时,定期组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参加培训,邀请康复专家、体育教练讲解特殊儿童运动康复知识、适应性体育活动设计方法等,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。截至 2024 年,全国已有 20 多所师范院校开设 “特殊体育教育” 专业,每年培养专业教师超 1000 人,为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提供人才支持。

  在社会参与方面,应鼓励公益组织、企业、志愿者参与特殊儿童体育事业。公益组织可开展 “特殊儿童体育公益项目”,如为特殊教育学校捐赠体育器材、组织特殊儿童体育夏令营;企业可赞助特殊儿童体育赛事,如全国听障儿童篮球比赛、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会;志愿者可走进特殊教育学校,担任体育助教,帮助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、参与体育活动。例如,“阳光体育公益计划” 已为全国 500 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捐赠体育器材,组织特殊儿童体育活动超 2000 场,惠及特殊儿童 10 万余人。

  体育给予特殊儿童的,不仅是更强健的身体,更是面对生活的勇气、与人沟通的能力、接纳自我的自信。从康复训练到社交互动,从校园课程到社会赛事,体育正为特殊儿童打开一扇扇成长的大门,让他们在运动中突破局限,在汗水中收获成长。未来,随着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,相信会有更多特殊儿童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与力量,在人生的赛场上,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赛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