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哄睡技巧多别光盯着奶抱摇坚持5件事宝宝秒睡很轻松
我之前遇到一个妈妈,她哄睡的话,宝宝一定是又哭又闹,怎么都不肯睡,但是换成爷爷或者姥姥哄睡,宝宝就睡着了,妈妈很是诧异,这是为什么?
哄睡确实是一件技术活,0-3个月的哄睡方式和哄睡习惯会直接影响宝宝以后的睡眠习惯,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新手父母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哄睡是最佳时机,每次都是等到宝宝困得打哈欠的时候才开始哄睡。
◆有的宝宝偏活泼型,所以很容易就能发现他安静了、互动减少了、发呆,但是也很容易又被逗笑起来。
所以如果家长没有发现这个转变,而是继续逗宝宝开心,那就会错过睡眠信号,误认为宝宝还很精神。
◆有的宝宝偏安静,就不是很好观察到他的情绪变化,但可以从其他方面观察,比如发呆。
月子里的宝宝每天近80%的时间都在睡觉,吃和睡没有分离,所以吃完奶就睡了,要吃奶往往就是睡眠信号。
一家人里面,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妈妈一样对宝宝了如指掌,能够准确捕捉宝宝的睡眠信号,那么妈妈可以用清醒时间的规律来提醒其他人,避免错过睡眠信号:
这是个大数据,不能生搬硬套,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宝宝,确定自己的宝宝清醒的时间是40分钟,还是1.5h,还是2h。
◆温度:适合新生儿的室内温度是21℃-23℃,我们的育儿传统总是怕冻着宝宝,但其实大多数宝宝都会被热到
入睡流程是每个月龄段的宝宝都需要坚定不移的执行的步骤,只不过不同月龄段的入睡流程不一样而已,白天小睡和夜间睡眠一样,都需要睡前流程。
这么重视入睡流程是因为:固定的流程能够让宝宝形成内在秩序,获得安全感,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,就像给宝宝安装了一个开关,这些流程也是预防奶睡、抱睡、摇睡的关键步骤。
但是依然需要介入一个流程就是:在宝宝吃完奶犯迷糊的时候,给宝宝说“宝宝吃饱了该睡觉了,妈妈要把nainai拔出来了,”然后在宝宝迷糊的时候放到床上(裹上襁褓)。
白天小睡:宝宝醒来后先吃奶----玩----睡眠信号到来----裹上襁褓----使用5S安抚法哄睡----放到床上
夜晚入睡:睡前密集喂奶----洗漱/洗澡----打开音乐抚触按摩----裹上襁褓-----使用5S安抚法哄睡---放到床上
传统的哄睡方式就是抱着宝宝边走边摇,从出生开始一直都是这样的方式,所以后面无一例外都形成了奶抱摇。
因此,在0-3个月的时候,让宝宝体验多种哄睡方式是很有必要的,这种多样性包括:
清醒时候让宝宝多运动,能够增加宝宝的睡眠需求,有了一定的消耗,才需要睡眠进行补充,月龄越大的宝宝,对A的要求和强度越高。
以上5个步骤就是实现轻松哄睡的小技巧,看似和哄睡都没用直接的关系,但其实都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。
并且有些步骤一定得放长远了看,比如入睡流程、哄睡方式,在之后引导宝宝自主入睡的时候,这些步骤都会发挥作用。
A:宝宝哄睡的时候哭闹首先要排除身体原因,这个阶段的宝宝经常会有肠胀气之类的问题。
其次哭闹多半是因为过困引起的,家长错过了睡眠信号,此时宝宝已经是过度疲倦状态,自然会哭闹。
如果家长来不及打襁褓,那就侧抱宝宝、以大于宝宝哭闹的音量和节奏的嘘声,在宝宝耳边5-10厘米的距离开始嘘嘘,或者直接在距离宝宝1.8m的地方打开吹风机,用强劲的白噪音安抚宝宝。
等到宝宝情绪平缓以后,降低嘘声的节奏和音量,或者把吹风机逐渐拿远减弱音量,直到宝宝睡着。
如果宝宝非要吃奶,妈妈可以使用奶睡,但需在宝宝犯迷糊但还没睡着的时候拔出nainai。
最后反思这次为什么会错过宝宝睡眠信号,总结经验教训,避免下次把宝宝拖到过困。
把宝宝放在床上,妈妈躺在旁边,让宝宝自己玩吧,只要他没有哭闹,说不定过一会儿,自己就玩睡着了。
如果宝宝开始哼哼唧唧,有点不耐烦的样子,妈妈先别着急抱起来,而是抚摸或者轻拍宝宝进行安抚。
如果宝宝开始哭闹,妈妈可以尝试嘘声法安抚宝宝,或者温柔的和宝宝说话,看宝宝是否能够平静下来。
然后妈妈需要总结一下,这次是不是提前哄睡了?还是清醒时候运动量不足,没有玩好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